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79篇
安全科学   235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285篇
综合类   979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107篇
评价与监测   330篇
社会与环境   23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daptable community-based monitoring (CBM) framework. The investigators used a well-tested conceptual CBM framework developed by the Canadian Community Monitoring Network (CCMN) as a basis from which to work. With the use of feedback from various types of CBM groups in the Province of Nova Scotia, Canada, obtained through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e CCMN framework was modified into a document that attempts to address current disparities and inefficiencies within most CBM systems. The need for such a framework was underscored by the lack of stewardship groups’ use of standardized monitoring protocols and inability to effectively provide information to decision makers. From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the surve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roposed framework must be a functional, multiparty form of CBM that addresses the key concerns of a standardized monitoring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and must be able to be fed into the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992.
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价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上,探讨了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价系统的设计.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剖析,进行了模型设计,对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预测预警进行分析和设计,并采用3S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结合进行该系统的集成和应用,以达到监测、评价、预测和预警的基本功能,一旦污染发生或进入预警状态时及时在界面上以图形网络或警戒色报警,并向有关责任人发送信息,并以可视化的交互模式传递给决策管理层,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揭示三峡水库不同藻类对水流速度的响应,2008年8月,利用香溪河库湾原水进行了人工控制条件下水流速度对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光照及营养盐相同的条件下,水流条件对藻类的细胞密度和组成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 N K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实验设定的流速范围内针杆藻(Synedra sp.)在高流速(0139 m/s)下的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流速组(p<005),相对密度最高;盘星藻(Pediastrumspp.)在中流速(0075 m/s)下的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微囊藻(Microcystisspp.)各实验组间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低流速(0046 m/s)下的细胞密度和相对密度均高于其他各组;小环藻(Cyclotella sp.)细胞密度在水流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0 m/s实验组的细胞密度(p<005  相似文献   
994.
2010年,对三峡水库水-气界面上空05m处和岸边甲烷的浓度进行全年的观测,并采用静态浮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库水-气界面上的甲烷通量,研究了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的背景值及其与甲烷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上空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6±0224 mL/m3,岸边甲烷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11±0206 mL/m3,两者差异不显著;除夏季时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较高外(2850 mL/m3),其余地点上空的甲烷浓度都接近年平均值;三峡水库上空的甲烷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地区(云阳)上空的甲烷浓度(231±033 mL/m3)显著高于下游地区(秭归:214±013 mL/m3,巫山:220±018 mL/m3),坝后河流(三斗坪:221±016 mL/m3)上空的甲烷浓度高于坝前秭归处,但差异不显著。这一格局与水库中甲烷通量的空间变异基本相同,即从上游到下游(云阳、巫山、秭归)江面上甲烷通量依次为0454,0260和0115 mg/(m2·h),呈下降趋势,坝后三斗坪处的甲烷通量(0280 mg/(m2·h))显著高于坝前秭归处通量,这表明:水库的水-气界面上的甲烷排放强度是影响水库上空甲烷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5.
贾济通 《环境与发展》2020,(1):156-156,158
近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因此,人们提高了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介绍了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法,分析了当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给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996.
三峡水库干流氮和磷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水库成库后对6个水平断面、4个垂直断面采样分析,对水体水质参数、不同化学形态N以及不同物理形态P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库后TP、NH3-N、NO2--N、NO3--N、IN含量范围分别在0.06~0.34、0.01~0.72、0.002~0.100、0.76~2.09、0.855~2.52 mg/L。TP分布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受悬浮物沉降的影响,TP在水库区域含量低于上游区。枯水期、平水期水体中TP以可溶解态为主,丰水期以颗粒态为主。NO2--N、NO3--N、IN含量均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水体中IN以NO3--N为主,占IN70%~90%。NO2--N比例最低,占IN3.5%以下。表明水体虽受成库影响流速减缓,但水体依然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垂直分布上,TP、IN在3个层次变化不显著,未出现分层现象。各采样站点TP、NO3--N、IN通量和流量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三峡地区区域性降水个例,基于WRF模式,在模式下垫面中加入长江水体以及修改局地地形,研究局地环流和气象要素对局地下垫面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加入长江水体后,不同区域性降水个例空间降水变化上,没有出现明显的降水变化区,表明长江水体对区域局地性降水影响较小;同时加入长江水体和修改地形高度后,空间上降水具有明显的变化,且与修改地形后的降水空间变化较一致,表明局地地形对区域降水空间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加入长江水体后,近地面2 m高度相对湿度变化上,不同区域性降水个例表现不一,总体上对局地相对湿度影响较小;近地面2 m温度、地表向上的水汽通量和地表向上的潜热通量均为增加,在局地地形的“喇叭口”效应作用下,长江水体拐弯处增加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98.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期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库区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总污染负荷现状及历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上游。近5 a来,进入三峡水库的CODCr污染负荷平均为528.6万t/a,氨氮负荷平均为7.28万t/a,其中上游来水和库区CODCr负荷约为443.2万t/a和85.42万t/a,分别占83.8%和16.2%;上游来水和库区氨氮负荷约为4.75万t/a和253万t/a,分别占652%和348%。废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重庆主城区。1997~2009年,尤其是三峡水库蓄水运用期内,库区废污水排放总量随库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显著增加,但主要污染物CODCr和氨氮排放量增加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尤其是生活污水中的COD Cr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说明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尽管如此,库区和上游水污染防治仍然不容疏忽  相似文献   
999.
国内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如何设计效率高、代表性好、目的性强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长期以来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难点与关键。随着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设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章对美国、欧盟和我国关于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的规范进行了简要评述和比较分析,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关于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的研究和应用实例,对当前主要的设计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湖泊蓝藻水华监测与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期的湖泊蓝藻监测实践工作为基础,提出了湖泊蓝藻水华监测的点位布设、采样(频次、层次、采集量等)、分析鉴定等技术方法,以太湖为例,在对近几年蓝藻水华暴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制定了蓝藻水华状况的定性描述、蓝藻水华暴发的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